糖尿病在香港非常普遍,約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為數不少。很多人對糖尿病有一定認識,知道治療就是要控制血糖水平,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預防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
長期血糖過高會損傷身體各部位血管,可引起常見的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功能衰竭、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等。其中不少患者會擔心因為糖尿病而導致足部病變,萬一病情嚴重,可能須進行足趾甚至更大範圍的下肢截肢手術。
高血糖減弱疼痛感覺
糖尿病足其實是由於長時間高血糖,損傷下肢血管和神經而逐漸發展而來的。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本身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出現下肢冰冷、麻木、疼痛等異常感覺,或下肢觸覺和對冷熱、疼痛感覺減弱,這令他們較難察覺下肢受傷。而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就令患者的下肢皮膚破損容易感染,傷口潰瘍難以癒合,容易發展成為壞疽。若局部缺血情況嚴重,可致組織壞死,甚而須進行截肢手術。
中醫面對糖尿病足,會按病人的個別情況和正進行的西醫治療,辨證論治,給予個體化的治療,務求促進病者整體狀態和局部症狀同時改善。
當糖尿病人開始出現長期下肢發涼、麻木、疼痛等症狀,而未發生下肢潰瘍,中醫會從改善基本體質和日常症狀入手,同時兼顧治療下肢血管和神經病變,預防糖尿病足病情進一步加重。 萬一出現皮膚破損、潰瘍,病人要尋求適當的傷口護理,預防感染,該階段中醫治療會促進傷口癒合。若出現局部紅腫發熱等熱證表現,治療會兼以清熱解毒,常用藥包括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參等。在西醫認為出現細菌感染時,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期間病人或會出現食慾不振、便秘、泄瀉等消化道症狀,中醫會配合顧護脾胃功能,減輕不適症狀。
調體質促潰瘍癒合
長期糖尿病患者,加上潰瘍一直未癒,可能出現疲倦氣短、怕冷、傷口難癒等氣虛情況;或口乾、身熱等陰虛情況。中醫會運用黃耆、黨參、花旗參、白朮、茯苓、麥冬、北沙參等補氣、養陰,並靈活施以托毒、排膿、活血化瘀、利濕等各種治法,因應病者的不同狀態,實時調整治療,促進潰瘍癒合,改善身體情況。
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足伴有感染的患者在接受西醫內外科治療期間同時接受有針對性中醫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症狀,提升潰瘍癒合速度,共同避免須進行踝關節以上大範圍截肢的情況出現。
曾有一名中年糖尿病患者,長期在中醫門診跟進治療四肢發涼、灼熱、疼痛、麻木、感覺減弱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問題,病情相對穩定。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病人由於想改善下肢發涼的不適,自行利用暖包隔著長褲暖敷了小腿數分鐘,期間自覺舒暢,並無不適症狀。
過了一兩天後,那位病人才赫然發現曾暖敷的小腿部位出現了紅腫,隨時間更出現了潰瘍,局部皮色逐漸變得暗瘀,並進一步擴大和發黑。西醫進行了多次傷口護理及清創處理,亦以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感染情況,中醫隨其症狀變化辨證治療,改善症狀和病人自身狀態,改善局部循環,促進潰瘍癒合,化瘀生新。在中西醫持續治療和護理數月後,潰瘍情況才得以改善,並達致完全康復,避免須進一步手術治療。
嚴控血糖水平可防治
糖尿病足的治療是一個複雜難題,可幸的是現代醫學對潰瘍、壞死組織的治療護理方法不斷進步,而中西醫配合治療又能發揮更理想的效果。不過,預防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才是大家最大的目標。大家不要因為糖尿病足可能出現的惡化情況而過分憂慮,只要對糖尿病和各種併發症多加認識,做好各種監察和預防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配合中西醫治療,自能防患於未然。
預防糖尿病足要點﹕
1. 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血糖升高,重視糖尿病前期的處理
2. 診斷為糖尿病後須認真配合治療,控制血糖水平
3. 留意下肢情況,不要忽視任何細少的皮膚損傷,及時對損傷進行適當的治療護理。
中醫生活完整文章﹕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