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動態
最新文章
認識「糖尿病前期」中醫改善穩血糖

大家可能對糖尿病都有一些認識,知道血糖長期高於一定水平就會被診斷為糖尿病,要以口服西藥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從而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但你又知道「糖尿病前期」這個概念嗎?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水平,但未達糖尿病診斷的狀態,如果不及早發現和進行合適的處理,很大機會發展為2型糖尿病。

分類

空腹血糖

(mmol/L)
餐後2小時血糖(mmol/L)

糖化血紅素

HbA1c (%)
正常血糖 <6.1 <7.8 <5.7

糖尿病

前期
空腹血糖異常 6.1 - 6.9 <7.8 5.7 - 6.4
糖耐量異常 <7 7.8 - 11.0
糖尿病 ≥7 ≥11.1 ≥6.5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平均20歲的健康人士,終身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66%,而糖尿病前期人士將來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則增加至90%,患糖尿病的病程可長達33年或佔剩餘壽命的一半時間(52%)。糖尿病前期人士將來患上心血管疾病、末期腎病等其他嚴重疾病的機會亦大大提升。

 要預防或減慢發展成為糖尿病,首先要大幅度地調整生活方式,並進行定期監察,需要時給予針對性的中藥或西藥治療。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合理的飲食及適量運動。目的在於維持理想的體重和血糖水平,同時控制血脂異常(包括低密度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等其他風險因素。

 飲食方面,應維持低糖、低鹽、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方式,控制熱量,保持營養均衡、食物多樣化。外國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比健康人士更多出現消化道不適症狀,超過96%糖尿病前期患者有以下症狀的至少1種:胃腹脹感、早飽、噁心、燒心、噯氣或放屁多、便秘。所以糖尿病前期人士須同時注意胃腸道狀態,保持身體良好的消化代謝功能。

 運動方面,應維持每星期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急步行、慢跑、單車、游泳、跳舞、球類運動等)。同時配合每星期2次的抗阻力運動,鍛煉不同部位肌肉。運動不但有助血糖和體重控制,更有助保持情緒舒暢,改善睡眠和記憶力,有利於控制血脂和血壓。

 要改善糖尿病前期狀態,中醫治療也非常重要,這跟中醫「治未病」的概念不謀而合。我們會按照不同人的症狀表現,辨證論治,提供個體化治療。治療多會以中藥和針灸為主,以改善症狀,提升身體代謝功能,控制血糖。 

  根據觀察分析,糖尿病前期多有以下幾類常見症狀:

  1. 脾胃壅滯 – 體型肥胖、胃腹脹滿、噯氣或放屁多、大便不爽

  2. 濕熱蘊結 – 口中黏膩感、口乾但不欲飲、心煩、口苦、胃腹脹滿、四肢沉重、大便爛或便秘、小便黃

  3. 脾虛痰濕 – 倦怠乏力、食慾不佳、大便爛、口淡或口黏、四肢沉重、頭重、胸悶、氣短

  4. 肝鬱胃熱 – 口乾口苦、食慾旺盛、大便乾結、易急躁、脅肋脹

  5. 濕濁痰瘀 – 體型肥胖、身重身痛、精神疲倦、頭暈、胸悶、口乾

  6. 氣陰兩虛 – 倦怠乏力、口乾口渴(夜間明顯)、腰膝酸軟、汗多、盜汗、手足心熱、心悸、失眠

曾有一位60多歲女士,身體檢查發現血糖偏高,雖然未達糖尿病水平,但數月後覆查血糖仍然偏高。她擔心情況繼續加重,會發展成為糖尿病。她一向容易出現心悸症狀,不敢進行太多運動,希望透過調節飲食以控制血糖。可是一段時間後,血糖仍未見明顯改善,她就求診中醫希望針對調整血糖偏高的情況。

望聞問切的過程中,發現她是以氣陰兩虛為主,便為其處方益氣養陰的中藥治療。同時,分析她的飲食結構後,建議她減少食用麵包、餅乾等作為零食或代替正餐,增加蔬菜瓜果的比例並安排好飲食時間,保持營養均衡之餘亦增加飽腹感。經過數月的治療和飲食注意,這位女士的血糖恢復正常水平,而心悸、疲倦、失眠等症狀也明顯減輕,氣陰兩虛的狀態得以改善。此後就提議她可以慢慢嘗試以急步行等輕柔運動,保持每星期一定運動量。她嘗試後發覺沒有以前運動的不適感覺,運動後反而帶來輕鬆的感覺,血糖也正常穩定。

即使發現自己屬於糖尿病前期,不用過於擔憂,反而應該把握這時期進行調整。應定期檢查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並監測體重及血壓,留意飲食及運動的改變對於血糖水平的影響。如果能及早發現並處理糖尿病前期情況,就有更大機會控制好病情發展。愈年輕的人,透過生活方式改變而改善身體代謝機能及指標的效果,遠比老年人好。所以,年輕人士,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有其他風險因素的人,應進行血糖篩查,預防勝於治療。

 

中醫生活完整文章﹕請按這裡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