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动态
最新文章
湿疹关键在于「湿」 清热祛湿补脾滋阴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为主,多伴痕痒。湿疹发病人群广泛,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域,且易反复发作及慢性化,对患者生理、日常活动、社交、家庭等方面具有严重影响。

湿疹属中医「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等范畴。发病成因: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湿疹的中医证型可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等常见证型。

湿疹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期﹕

一、急性期

起病较快,常对称分布,可发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亦可泛发于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唇周围等处多见。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痕痒,继而在潮红、肿胀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皮损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态大小不一,边界不清。常因搔抓而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渗液、结痂。自觉痕痒,轻者微痒,重者剧烈痕痒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皮疹广泛者,可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二、亚急性期

多由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急性期的红肿、水疱减轻,渗液减少,但仍有红斑、丘疹、脱屑。自觉痕痒,或轻或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三、慢性期

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渗液。自觉痕痒剧烈,以夜间、情绪紧张、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时较严重。若发生在掌跖、关节部位的皮疹易发生皲裂,引起疼痛。病程较长,数月至数年不等,常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等全身症状。

湿疹的中医证型可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等常见证型﹕

一、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痕痒无休,渗液;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二、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痕痒,抓后糜烂渗液,可见鳞屑;伴胃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袪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痕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首乌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四、阴虚血燥:常见患者皮损潮热,遇热加重,痕痒剧烈,或皮损粗糙,鳞屑痂皮覆盖,甚者出现皲裂状,触之灼热,并具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治法:滋阴凉血。

方药:生脉饮或增液汤加减。

从以上中医病因分析及辨证治疗等方面可见,湿疹无论起病原因、中医治疗或日常调护均与「湿」密切相关。治疗中,医师会根据患者体质偏湿或偏阴虚的情况,以祛湿或养阴方法为主制定药方或针灸处方。祛湿可以简单理解为祛除体内或环境原因引致的湿邪,从而减少皮肤水疱渗液等症状;而养阴则是通过补养阴血,使皮肤得到滋养,皮肤水份湿度提升而改善皮肤干燥脱屑痕痒等症状。另外,皮肤天然屏障的稳定性是皮肤是否易受外界致敏源影响而出现敏感的重要因素,而要维持这一稳定性,日常保湿尤为重要。

临床很多病例可见,湿疹的发作及加重,与天气「湿度」亦息息相关。大部分病人反映回南天、台风天又或者秋燥时,皮肤敏感痕痒会发作及加重明显。有见及此,湿疹患者即使非发作期,亦应该于天气转变或「湿度」变化大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以从日常饮食护理及中药调理方面着手,预防湿疹发作或加重。

日常调护要点﹕

1. 保湿:保持皮肤湿润 - 乳液、乳霜、油膏等。

2. 日常生活:选择吸汗透气衣物,保持心情愉快,适量运动,及早治疗。

3. 洗澡:注意水温(约37度),使用性质温和沐浴露,避免洗澡时间过长,洗澡后使用润肤产品。

4. 饮食:避免进食海鲜发物,如虾、蟹、蚝等;少吃燥热食物,如:牛肉、羊肉等红肉,薯片等煎炸食物;少吃引致湿重食物,如:芒果、菠萝等湿热食物,冰冻、寒凉等损伤脾胃食物;少吃不新鲜肉类;成年患者应戒酒 。

5. 婴幼儿:0-6月龄:母乳喂哺;或选择低敏配方奶粉;6个月以上:加固过程需留意有否食物敏感,逐步添加单一食物,并观察2-3日,有否引致过敏;母乳喂哺期间母亲需减少进食辛辣腥膻之物。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