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動態
最新文章
代謝綜合症 調治改體質

代謝綜合症 (Metabolic Syndrome, MS),是指患者擁有一系列危險因子,與代謝功能紊亂相關,並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病理現象。簡單而言,即大眾所熟悉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中央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胰島素血症、高血黏稠度等,是代謝綜合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代謝綜合症的概念最早於1988年由美國學者Gerald Reaven提出,認為高脂血症、高血壓及高血糖與胰島素抵抗相關;而胰島素抵抗會逐步影響身體的糖、脂代謝,最終引致動脈粥樣硬化,併發多種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冠心病、腎衰竭等等。由於現代社會資源相對充裕,加上工作及生活節奏急促,令不少人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高糖高油的飲食、缺乏恆常運動習慣,吸煙飲酒等,皆令患上代謝綜合症的人口急劇增加。國際糖尿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估計全球約20-25%成人患有代謝綜合症,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現代醫學對代謝綜合症的處理,以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減低併發症出現為原則,除了用西藥降低血壓、血糖及血脂,亦從控制飲食及運動出發,以控制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狀態。

 

國際糖尿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為代謝綜合症提出以下定義:中央肥胖人士(中國男性腰圍≧90厘米,中國女性腰圍≧80厘米),並同時出現下列兩項或以上高危因素:

1)     高密度膽固醇(HDL cholesterol)偏低

男性:<1.03mmol/L;

女性:<1.29mmol/L;

或需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2)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偏高

≧1.7mmol/L;

或需服用降血脂藥物

3)     高血壓

上壓:≧130mmHg;

下壓:≧85mmHg;

或需服用降血壓藥物

4)     空腹血糖偏高

≧5.6 mmol/L;

或已患上2型糖尿病

 

代謝綜合症及其相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內容,都屬現代醫學概念。傳統中醫又如何去理解及治理相關病情呢? 一般而言,中醫會按照患者最感痛苦不適的現象下診斷;如「三高」患者日常時感頭暈眼花或腹瀉,則以「眩暈」或「泄瀉」作其診斷,並圍繞這個主訴辨證用藥。透過針對主訴用藥,對患者整體的臟腑功能作出調整,使其身體陰陽平衡,氣血和順;從現代意義則是透過改善患者的亞健康狀態,去提升患者的糖、脂代謝功能。

然而,亦有相當數目的代謝綜合症的患者,於血壓、血糖、血脂剛好處於臨界點,而且未必有明確或獨特的症狀可循。若按照上述國際糖尿聯盟(IDF)的診斷標準,則中央肥胖為代謝綜合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現,故治療「肥胖」,亦為中醫調治代謝綜合症的重點之一。傳統中醫理論對肥胖素有論述,元代醫家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濕」的觀點,清代醫家陳士鐸指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總結了肥胖者有兩大特質:一為「多痰濕」,二為「氣虛」。而會形成痰濕重及氣虛的原因,又與中醫理論的「脾」和「腎」相關。中醫的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若人們嗜食生冷或肥甘厚味,加上作息不當,最易損傷脾腎功能,致脾腎氣虛不能運化水液,最終導致痰濕內生,形成肥胖的現象。故針對以肥胖為核心表現的代謝綜合症患者,調理其脾腎功能,以改善痰濕重及氣虛的體質,實為中醫治療重點。

此外,代謝綜合症患者亦按病程發展,而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如初期可見鬱證、熱證等邪濁較盛的「實證」,表現為肥胖、胸脅胃脘脹滿,眩暈、頭重、痰多而黏、口苦咽乾,性情急躁,大便秘結等。後期則以脾腎虛損的「虛證」為主,或伴痰濕、血瘀等「虛實夾雜」之證,表現為肥胖而肌肉鬆弛、乏力氣短、眩暈耳鳴,胸悶隱痛,面色蒼白或晦黯,腰膝酸軟,納呆便溏、尿頻、水腫等。

中醫可通過中藥內服及針灸,調治代謝綜合症患者。對實證為主的患者,常用中藥如柴胡、香附、鬱金、黃芩、黃連、茯苓、陳皮、半夏、瓜萋、膽南星等理氣、清熱、除痰濕之品。對虛證為主的患者,則以黃蓍、人參、杜仲、杞子、巴戟天、肉桂等補益之品,或配合紅花、丹參、地龍、赤芍、當歸、川芎等活血理血之品。針灸取穴亦按以上補虛瀉實的原則,如以穴位太沖、合谷理氣,豐隆、陰陵泉化濕,足三理、關元、氣海補氣,血海、三陰交化瘀調血等。按病情需要,更可加用艾灸或溫針,以加強療效。在一般情況下,用中醫治療三個月後,對代謝綜合症患者的亞健康狀態及生化檢查,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在接受中醫調治時,患者亦應在飲食、運動方面配合,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方可事半功倍。

 

中醫生活完整文章﹕請點擊這裡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