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動態
最新文章
中醫內外結合療法 根治損容性皮膚病

現今社會,皮膚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損容性皮膚病,這類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對其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損容性皮膚病是指那些會影響皮膚外觀,造成患者容貌損傷的皮膚疾病,例如痤瘡、濕疹、皮炎、玫瑰痤瘡等。這些疾病常常導致皮膚變色、疤痕、紅腫、脫皮及脫髮等症狀。根據中醫理論,皮膚病的病因有內因、外因之分。外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熱)等;內因包括七情內傷、飲食勞倦及臟腑損傷。其病機主要為氣血不和,臟腑失調,而生風、生濕、化燥、致虛、致瘀。

 

風:風邪侵襲引致的皮膚病,多發無定處,時起時消,皮膚乾燥、瘙癢、有鱗屑。如:癮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膚病。

濕:濕邪重則容易導致皮膚出油、發癢,濕為陰邪,侵入肌膚易致皮膚出現水皰、糜爛、滲出等皮損,且病程纏綿難愈。如:濕疹。

火(熱):外感熱邪,或臟腑實熱,則皮膚會出現發紅、灼熱、膿皰、疼痛、瘙癢等症狀,如:痤瘡、粉刺等

燥:燥邪易傷津耗液,感受燥邪,通常皮膚乾燥、粗糙、皸裂,脫屑。如:手足皸裂、魚鱗病、乾燥綜合證。

血瘀:由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其皮損為局部皮膚色黯、紫暗、青紫或瘀點、瘀斑,易有疤痕,可伴有疼痛、刺痛。面色暗沉無光澤。

血虛:血虛是多種皮膚病的發病因素,由於血虛不能滋養肌膚,皮損表現為乾燥、肥厚、粗糙、脫屑、瘙癢,病程較長。

肝腎不足:肝腎不足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大多呈現慢性,皮損乾燥、粗糙、脫屑,或伴脫髮、色素沉著、面部皮膚下垂、皺紋等。

 

皮膚病在發病過程中,常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病因共同作用,如風熱、風濕、濕熱,或風濕熱同時存在。有的為實證,有的為虛證,有的虛實夾雜。中醫在治療損容性皮膚病時,會通過辯證論治,採用內服、外用中藥和針灸等方法治療臟腑氣血津液的失衡,從整體到局部,從內到外改善肌膚狀態。

 

以下分享兩個治療損容性皮膚病的病例:

 

病例一:20多歲女性,她因長期受到青春痘的困擾,影響了她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她的面部皮膚油脂分泌旺盛,常常出現紅腫和膿包,情緒也因此變的焦慮。經過辨證論治,我對她進行了個性化的調理方案,主要包括:

內服中藥:選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連翹等消腫化膿,並結合適量活血藥如丹參、紅花等以消除痘印疤痕,幫助改善肌膚狀況。

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她在飲食上減少辛辣油膩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並指導她進行規律的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心理疏導:對於情緒方面,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她學會放鬆心情,減少焦慮。

 

至於針灸方面,可以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方面通過體針,如天樞、中脘等穴位改善脾胃及消化系統功能,內關、太衝等穴位調節她的情緒,舒緩壓力,改善睡眠。另一方面,可以同時使用細小的面部專用針灸針,通過圍刺患處,疏通經絡,改善皮損周圍的血液循環,有散結、排膿的局部作用。針刺刺激面部穴位,還有助疏通局部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部皮膚狀態和色澤,從而調治皮膚健康。

 

病例二:60多歲男性,反覆全身皮膚濕疹瘙癢五年,瘙癢劇烈時外用類固醇藥膏緩解瘙癢症狀。今年中起出現顏面皮膚及頭皮濕疹潮紅瘙癢,雙顳毛髮乾枯脫落的症狀。這位患者年紀較長,且病情反覆發作,病程較長,治療上除了要祛風燥濕止癢外,還須養陰潤燥。建議患者通過內治及外治相結合的方法治療:

內治法:當歸飲子加減。方中荊芥、防風、蒺藜可祛風止癢,何首烏、當歸養血潤燥。

外治法:蛇床子 30克 金銀花 15克 菊花 15克 紅花 3克;將藥材洗淨後浸泡15分鐘,10碗水煮至5碗,外用沖洗患處。

 

治療期間,由於皮膚狀況複雜,甚至有脫髮的伴隨症狀,患者時有出現焦慮煩躁及沮喪,作為醫者,會耐心應對及適當給予患者鼓勵,告知患者脫髮的原因在於濕疹,壓力可令濕疹惡化加重,保持心境開朗,適當舒緩壓力對病情有極大的幫助。

 

損容性皮膚病的中醫治療強調個性化,可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計劃,在治療皮膚疾病的同時,調理體質,減低復發機會,更可以幫助患者重建信心。希望本文能對讀者在認識和應對損容性皮膚病方面有所幫助。

 

中醫生活完整文章﹕請點擊這裡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