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热,活动之后出汗较多,属正常生理现象。环境高温,和剧烈运动之外;过度疲累、情绪紧张、进食灼热或辛辣食物时也会排出很多汗;排汗的目的是为身体散热,调节体温。
每个人的出汗量会因汗腺多少及活跃程度而异。一般来说,女性的汗腺数目比男性多,但男性的汗腺较活跃。因此,有些人相对比较大汗,都可能是正常的。然而,如果在没有明显诱因下,例如﹕天气炎热、穿衣过暖、运动、劳累、紧张或服用发散药物等而大量出汗,并且出汗程度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那就有可能是患上汗证。
中医认为汗证成因与阴阳失调有关。中医会根据病人出汗时间,分为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外界天然因素、劳累、穿衣过暖、饮食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即使在静止时间亦大汗淋漓。另一种盗汗。盗,盗贼的盗字,盗贼通常夜间趁着大家睡着时活动,而盗汗亦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汗止。
许多病人误以为多汗,一定是实证,但其实自汗是虚证较多。汗证的虚证主要分为﹕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肝肾阴虚等。
脾肾虚证者汗出出清稀量多,兼见怕风怕泠,神疲乏力,易倦,气喘心悸,面色苍白,口干,容易感冒。患者多是体质虚弱,大病久病之后,或长者和更年期人士。某些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癌症病人也有机会患上此证。
汗症实证,包括湿热和阳明热盛,病人体质以阳盛或湿热为主,比较怕热,常见口干口苦,汗质黏,气浓,甚至沾衣染黄。大便臭,小便黄,患者多为青壮年。
中医在诊治的时候除要了解病人出汗时间外,亦会根据病人出汗的部位来诊断。手足汗出病人多因脾胃不好,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津液从手足而出。透过健脾化湿治疗,手足汗也会改善。腋下汗出,汗常夹有臭味,汗色黄沾污衣物,中医认为是肝经湿热有关,病人除了控制易怒和紧张情绪之外,日常亦注意少食辛辣浓味食物。
汗多的人容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从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令自尊心受损及影响工作。大约20%汗证患者同时患有焦虑症及抑郁症,宜及早治疗。
文章来源﹕中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