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Dynamic
Latest Articles
調節肺脾腎三臟 改善哮喘及鼻敏感

*This Content is in Chinese ONLY*

香港估計超過33萬人患有哮喘,150萬人患有過敏性鼻炎,兩者同屬同一呼吸氣道的過敏性炎症,約20萬人同時患有兩病。遺傳為主要風險因素,人口稠密及城市化環境亦為過敏性疾病發病率高企原因。

執筆時屬三伏天灸季節,陸續遇到病人來診所敷貼中藥,希望改善體質,減少哮喘及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發作,其中一位五歲男孩,以往曾被診斷哮喘,這次因外感誘發咳嗽,伴有夜間喘鳴,痰白清稀,臉色蒼白,服用3天以小青龍湯為主的經典中藥方劑加減數味中藥後,咳喘症狀痊愈;同一條藥方,於另一位過敏性鼻炎病人身上亦能湊效,他是一位三十歲男性,反覆噴嚏流涕,四季皆發,雖然面有粉刺,舌紅口乾等熱象,但脈弦怕冷易嘔等寒象才是主角,使用小青龍湯加減數味中藥後鼻敏感及易嘔症狀明顯改善,停藥觀察時發病程度及頻率亦有所減輕。這是中醫異病同治的例子:當病人身體及疾病性質類同(肺寒脾虛兼內有水濕停聚),即使患有不同疾病,皆可使用同一治法,再針對其症狀,於急性發作期重視祛寒化濕,緩解期時調整肺脾腎。

哮喘患者氣管因慢性發炎而收窄,出現咳嗽、氣促、喘鳴等症狀,但即使只有反覆過敏性咳嗽而無喘鳴,都有可能屬於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需要檢查判斷。而過敏性鼻炎患者受過敏原刺激,產生噴嚏流涕、鼻塞鼻癢、咳嗽平躺加重、眼癢等症狀。臨床可見部分患者鼻部症狀於溫差後加重,測試無明顯過敏原,瘙癢不明顯,需要排除屬於非過敏性的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研究顯示,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皆會影響患者的專注及學習工作情況,甚至學童父母的情緒,理應重視。

哮喘於中醫屬於哮證及喘證範疇,過敏性鼻炎屬於鼻鼽範疇,兩千多年前中醫已開始觀察及發展相關診療理論,如東漢《金匱要略》記載透過有溫肺作用的射干麻黃湯去治療哮喘。隋代《諸病源候論》:「肺氣通於鼻, 其臟有冷令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認識到鼻流清涕與肺寒有關。古今醫家不斷完善相關理論及治療方法,現代研究顯示透過中藥、針灸、穴位敷貼,對控制兩者病情有良好效果,安全性高,另外亦發展出不同藥物劑型,針對急性期的吸入性噴霧中藥及緩解期的膏方中藥調護。部分研究透過現代藥理理解方藥的抗過敏功能,血液免疫學去評估過敏性病人療效,內地專家亦有制定兒童過敏性鼻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哮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等為臨床醫師診療作出指引。顯示中醫對於兩病的急性期及緩解期診治已有廣泛發展。

在香港,環境、飲食過敏原、情緒壓力等誘發因素不易完全避免,透過於緩解期時調整肺脾腎臟,加強身體對過敏原刺激的耐受性,配合生活調整,能減少發病頻率和程度,並能一併改善疲倦、怕冷、睡眠情緒、消化系統等症狀。從中醫角度,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產生,與肺脾腎調節呼吸及水液運化功能失常息息相關,首先「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脾居中間作為軸心輔助體內之氣轉動順暢。水液運化方面,「肺通調水道」,肺宣發的功能輔助汗出祛濕, 脾亦有類似抽濕機的功能化走痰濕,肺腎有固攝功能及輔佐膀胱氣化功能,以幫助排走多餘水分及固攝正常水分,哮喘的痰與過敏性鼻炎的涕的產生,與肺脾腎關係密切。緩解期時,方藥中可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調整肺脾, 縮泉丸、七味都氣丸等調腎,針灸、天灸或穴位按摩取肺俞、太淵、雲門等調肺,脾俞、太白、足三里等調脾,腎俞、太溪、湧泉等調腎。

改善哮喘鼻敏感生活貼士

一. 環境注意

1)減少接觸過敏原如塵蟎、蟑螂、白蟻排洩物、動物毛髮或其製品、花粉、刺激性化學物、二手煙;

2)天氣潮濕時使用抽濕機減低濕度減少黴菌,亦有助脾虛濕重體質人士改善體質,天氣乾燥時及體質乾燥人士如使用空氣加濕器,需勤加清潔,及使用已煲水源;

3)保持環境通風,或使用空氣清新機,但亦避免患者直接處於當風位置感受風邪;

4)調節衣物以避免環境溫差轉變,睡眠時陽氣收藏,注意保暖,特別咽喉胸背,脾虛病人另加注意腹部,腎虛病人另加注意腰膝下肢;

5)適時佩戴口罩,減少接觸呼吸道感染人士,患病時亦盡早治理;

6)每日日曬20分鐘,室內亦可窗邊進行,特別腰背部,溫暖陽氣,亦有助調節情緒。

二. 飲食注意

1)留意症狀發作與飲食關聯,減少相關致敏食物,如刺激性食物、蝦蟹、牛奶、花生等;

2)哮喘及脾虛濕重病人應減少甜食、肥膩、粘滯口感食物、勿過量進食麥皮、奶、黃豆製品、整日纖維類食物不應過多、咳喘有痰時停水果 。如咳喘發作與飽滯胃脹胃氣相關,則減少食量;

3)體質偏寒人士減少凍飲冷食,體質偏熱人士減少油炸辛辣、燒味鹵水咖喱等香料重食物。

三. 運動注意

現代研究顯示運動有阻減緩哮喘情況,應循序漸進運動,鍛煉心肺功能,如運動誘發哮喘發作,應求診制定合適運動計劃, 虛證病人如經常疲倦氣短、汗多怕風,運動不應過分劇烈,運動時間盡量於有日照時間進行;

2)鍛煉太極、八段錦等功法強健身心,氣血流通,六字訣強化五臟。

四. 其他

1)兩病患者皆可嘗試溫熱生理鹽水至稍高於體溫,然後沖洗鼻鼻腔,減少鼻腔過敏原影響呼吸道;

2)中醫認為肺與大腸功能密切相關,保持大腸通暢有助保持呼吸系統健康;

3)藥王孫思邈曾提出「多語則氣乏」的講法,疲累時減少過長說話,以保養肺氣;

4)壓力情緒使肝肺氣順暢運行失暢,產生的思慮情緒傷脾, 恐懼情緒傷腎,悲傷情緒傷肺,避開引發情緒的源頭,用深呼吸、靜觀等方法紓緩。 家長需要體會患兒學習專注會受病情影響,切勿額外施加責備壓力。

中醫生活完整文章﹕請按這裡

 
Share:
 
Share: